亲,欢迎光临泡沫小说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泡沫小说网 > 历史 > 中国野史大甩卖 > 第67章 洪承畴降清变节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67章 洪承畴降清变节

崇祯十五年(1642年)正月,松山(今辽宁锦州南)城的明军大营里,最后一点粮草在昨夜见磷。洪承畴披着件破旧的棉袍,站在帅帐门口,望着营中士兵冻饿疲惫身影。这位大明的蓟辽总督、七省经略,此刻脸上没有了往日的威严,只剩下化不开的疲惫——他知道,撑不住了。

洪承畴,福建南安人,万历四十四年(1616年)的进士,本该在朝堂上舞文弄墨,却在战场上打出了名气。崇祯初年,陕西农民军闹得最厉害时,是他带着“洪兵”一路追剿,把李自成打得只剩十八骑逃进商洛山,当时朝廷里都叫他“剿匪能手”。

崇祯十二年(1639年),清军屡次突破长城,山海关外的锦州成了孤城,守将祖大寿(吴三桂的舅舅)被围得水泄不通。崇祯急得跳脚,寻思着找个能文能武的人去救锦州,想来想去,目光落到了洪承畴身上。于是,一道圣旨下来,洪承畴被任命为蓟辽总督,带着陕西、山西、河北等地的精锐,号称十三万大军,浩浩荡荡开赴辽东。

出发前,崇祯在平台召见他,赐了尚方剑,还亲自斟了杯酒:“洪爱卿,关外安危,全靠你了。”洪承畴当时拍着胸脯保证:“臣定不负圣恩,复我辽东!”可他心里清楚,这仗不好打——清军八旗兵是精锐,皇太极又是个老谋深算的主儿,而明军呢?看着人多,其实各路人马各怀心思,粮草后勤更是一团糟。

果然,到了宁远(今辽宁兴城),洪承畴就犯了难。他想稳扎稳打,先把粮草越前线,再慢慢逼近锦州。可朝廷里的大臣们不乐意了,兵部尚书陈新甲催战,十三万大军耗不起;崇祯也坐不住,连下圣旨让他“速战速决”。洪承畴被逼得没办法,只好在崇祯十四年(1641年)七月,率军进至松山、杏山(今辽宁锦州西南)一带,与清军对峙。

皇太极听洪承畴来了,亲自带着大军从沈阳赶来。这位清太宗打仗有个特点:不喜欢硬碰硬,专爱玩“阴的”。他看洪承畴把大军扎在松山城外,首尾相连,摆出一副持久战的架势,立刻想出了个阴摘—切断明军的粮道。

八月,皇太极派多尔衮偷袭明军设在笔架山的粮库,一下子烧了十万石粮食。消息传到松山,明军顿时慌了神。洪承畴召集众将开会,:“现在粮草没了,只能决一死战!咱们分兵突围,到宁远会合!”

可将领们各有盘算。大同总兵王朴是个胆鬼,怕打不过清军,当夜里就带着自己的人跑了。这一下就乱了套,其他总兵跟着起哄,几万大军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往南逃。清军早就设好了埋伏,在杏山、塔山一带砍瓜切菜似的追杀,明军死伤惨重,尸横遍野,海水都被染红了。

只有洪承畴带着一万多残兵退回了松山。这下可好,成了清军的“瓮中之鳖”。皇太极派人送信劝降,:“你要是降了,我保你荣华富贵;要是不降,松山就是你的坟墓。”洪承畴把信烧了:“我是大明的官,死也不会降!”

他倒是想守,可城里的粮食很快就吃光了。士兵们开始杀马吃,马吃完了就吃树皮、草根,最后连老鼠都成了“珍馐美味”。到了崇祯十五年(1642年)正月,松山副将夏承德实在撑不住了,偷偷给清军送了信,半夜打开城门放清兵进来。

洪承畴在帅府里听到喊杀声,知道大势已去。他拔出剑想自杀,被身边的亲兵抱住了。混乱中,清军冲了进来,把他捆成了粽子。就这样,这位大明的“救火队长”成了清军的俘虏。

皇太极听抓到了洪承畴,高忻睡不着觉。他知道这人有本事,要是能劝降,对攻打明朝大有好处。可洪承畴一开始挺硬气,被关在沈阳的三官庙里,整对着墙壁骂皇太极,绝食抗议,要“为大明尽忠”。

皇太极派了不少人去劝降,都被洪承畴骂了回来。连范文程(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后代,当时在清军里当谋士)去见他,也被喷了一脸唾沫。范文程没生气,反而跟皇太极:“洪承畴这人,表面上硬气,心里其实怕死。适才我与他对话时他身上落下灰尘,他心的用手拂去,惜衣者岂不惜命?”

皇太极听了,决定亲自去劝降。那,沈阳下着大雪,皇太极穿着件貂皮大衣,来到三官庙。洪承畴正裹着件破棉袄发抖,见皇太极进来,把头扭到一边。皇太极没在意,拿起自己的貂皮大衣给他披上,:“先生冷吗?”

洪承畴愣了一下,他没想到皇太极对他这么客气。他心里有点动摇了,但嘴上还硬:“别来这套!要杀要剐,悉听尊便!”

皇太极叹了口气,:“我不是要杀你,是想让你帮我打下。大明已经烂到根子里了,你就算死了,又能改变什么?不如跟我干,将来平定中原,你就是开国功臣。”

这话像根针,刺破了洪承畴心里的防线。他想起崇祯的多疑,想起朝廷里的勾心斗角,想起自己拼尽全力却落得个兵败被俘的下场……一时间百感交集,眼泪噼里啪啦掉了下来。

据,就在这时,皇太极的妃子庄妃(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)也来“劝降”,送了碗参汤,几句话得洪承畴彻底缴械。当然,这事儿正史里没记载,但洪承畴最终投降,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——崇祯十五年(1642年)五月,他剃了发,换了满饶衣服,跪在皇太极面前,磕了三个响头。

当时崇祯以为洪承畴战死了,哭得稀里哗啦,专门在北京城外建了座“昭忠祠”,追赠他为“少保”,还亲自写了祭文。结果祭文还没念完,就传来了洪承畴降清的消息,崇祯气得差点晕过去,赶紧让人把祠堂拆了,算是丢尽了脸。

降清后的洪承畴,确实帮清军出了不少力。顺治元年(1644年),他跟着多尔衮入关,劝江南的士绅投降;清军攻打南明时,他出谋划策,还亲自带兵镇压抗清义军。当时的人骂他“汉奸”“卖国贼”,连他的母亲和弟弟都跟他断绝关系,“你丢尽了洪家的脸”。

有一次,他回老家南安探亲,乡亲们闭着门不搭理他,孩子们还朝他扔石头,喊“汉奸来了”。洪承畴没办法,只好灰溜溜地走了。他自己也知道名声不好,晚年写了副对联:“君恩深似海,臣节重如山”,结果有人在后面各加了一个字,变成“君恩深似海矣!臣节重如山乎?”把他讽刺得够呛。

但话回来,洪承畴降清后,也做了些“好事”。他建议清军不要滥杀无辜,还保护了一些明朝的典籍和文物。据顺治帝(清世祖)很信任他,让他担任“太子太保”“秘书院大学士”,相当于宰相。

康熙四年(1665年),洪承畴病死,享年七十三岁。清廷给了他个谥号“文襄”,算是肯定了他的功劳。可在汉人眼里,他始终是个“变节者”。《明史》里没给他立传(因为他降了清),《清史稿》里虽然写了,却也没什么好话。

几百年来,关于洪承畴的争论就没停过。有人他贪生怕死,背叛了国家;也有人他是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,顺应了历史潮流。其实站在洪承畴的角度想想,他一个文臣,被逼着去打一场必败的仗,兵败被俘后,面对生与死的选择,心里的挣扎恐怕不是我们能想象的。

历史没有如果。松山那一战,不仅丢了辽东,还折了洪承畴这样的人才,明朝的灭亡,又近了一步。而洪承畴这个名字,也成了“变节”的代名词,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,任人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