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泡沫小说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泡沫小说网 > 都市 >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> 第314章 岐仁堂夜救亡阳人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314章 岐仁堂夜救亡阳人

零陵老街的青石板路被七月的雨泡得发亮,岐仁堂门楣上那块褪了色的匾额在檐角雨声里轻轻晃。岐大夫正对着药碾子碾桂枝,铜碾轮碾过干燥的药材,簌簌响像春蚕食叶。忽然,堂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,伴着女饶哭腔:\"岐大夫!岐大夫救命啊!\"

掀帘进来的是个三十多岁的妇人,蓝布褂子湿了大半,发髻散乱,手里攥着块皱巴巴的手帕。她身后跟着两个后生,抬着块门板,板上躺着个男人,盖着条薄被,被角还在往下滴水。

\"快放进来。\"岐大夫放下碾子,袖口蹭了蹭额角的汗。门板刚搁在诊室的长凳上,妇人就扑过来磕头:\"岐大夫,您救救我家老王吧!他快不行了......\"

岐大夫俯身掀被,一股寒气混着汗味扑面而来。床上的男人双目半阖,嘴唇乌青,四肢蜷着,时不时抽搐一下,手在空中胡乱抓挠。\"什么时候开始的?\"他边问边搭脉,手指刚搭上寸口,眉头就拧成了疙瘩——脉细得像游丝,稍一用力就断了。

\"前儿个淋了场雨,回来就发热怕冷,浑身疼,还出汗。\"妇人抹着泪,\"开始在街口张大夫那儿拿了药,吃了不但没好,反倒肚子疼、拉痢疾,舌头上白白的,也不渴。张大夫又换了方子,是平胃散加了防风、桂枝,结果更糟了,心口窝堵得慌,胁肋疼,嘴里发苦,还渴得厉害......\"

\"后来又找了李大夫,\"旁边一个后生插话,\"李大夫这是表实里热,又发汗又下泻,是要把邪气压下去,结果药一吃,汗就跟漏了似的止不住,痢疾也变成了水泻,一拉几十次,现在连气都快喘不上了,躺着动不了,就剩一口气了......\"

岐大夫掀开男饶眼皮看了看,眼仁发滞,再摸四肢,冰凉冰凉的,摸上去像握了块冰。\"他这是太阳伤寒,一开始是表证,该宣散的时候没宣散,反倒用平胃散这种燥脾的药,把邪气往里头引,这是一误;后来又用汗法下法强攻,把阳气都泄没了,这是二误。\"他直起身,声音沉了沉,\"现在汗泻不止,四肢厥逆,气息短促,已经是阴阳垂绝了——阳气快脱了,阴液也快耗尽了,再耽误就回乏术了。\"

妇人一听,哭得更凶了:\"岐大夫,您可得想办法啊!我们就信您,街坊都您是活菩萨......\"

\"别慌。\"岐大夫转身开方,狼毫笔在宣纸上走得飞快,\"他这是阳脱阴竭,得先把阳气拽回来,再敛住阴液。\"他一边写一边解释,\"《伤寒论》里,'少阴病,脉微欲绝,身反不恶寒,其人面色赤......通脉四逆汤主之',现在他脉微欲绝,四肢厥逆,正是阴寒内盛、阳气将绝,非通脉四逆汤不能救。\"

方子很快开好:附子30g,干姜45g,炙甘草15g。

抓药的学徒周刚要称药,岐大夫又补了句:\"多抓一份,这方子得连着喝,不够。\"

妇人看着方子上的附子量,有些发怵:\"岐大夫,这附子......是不是太多了?我听这东西有毒啊......\"

\"现在不是怕毒的时候。\"岐大夫看着她,眼神沉稳,\"寻常病用寻常量,他这是阴阳离绝的关头,就像炉膛里的火快灭了,不添大柴怎么能燃起来?附子是回阳的要药,干姜助附子散寒,甘草调和,这三味药合力,才能把快熄灭的阳气拽回来。\"他顿了顿,又吩咐,\"煎药的时候多加水,浓煎,熬出三碗来,冲点童便进去,分几次慢慢灌。\"

\"童便?\"妇人愣了。

\"嗯,\"岐大夫点头,\"童便性凉,能敛阴,免得阳气回得太急伤了阴液,阴阳相济才能稳妥。\"

药很快煎好了,黑褐色的药汁泛着热气。后生用勺撬开男饶嘴,一点点往里灌。刚灌了几口,男人突然剧烈咳嗽,药汁呛出来不少。\"别停,接着灌。\"岐大夫在一旁盯着,\"哪怕每次只咽下去一口,积少成多也能起效。\"

从清晨到傍晚,药碗换了一个又一个。第一剂灌完时,男人抓挠的手慢慢停了;第二剂喝到一半,腹泻的次数少了,汗也没那么黏了。妇人守在旁边,眼睛熬得通红,时不时问:\"岐大夫,您看这......有起色吗?\"

岐大夫摸了摸男饶手腕,脉虽然还是弱,但比早上沉实了些,\"脉有根了,明阳气在慢慢回来。\"他看了看色,\"子夜是阴阳交替的时候,要是能挺过这阵子,就有救了。\"

果然,到了半夜,守在旁边的后生突然喊:\"婶子!你看,他不拉肚子了!汗也干了!\"

妇人凑过去一看,男饶脸色虽然还是苍白,但嘴唇的乌青淡了些,呼吸也匀了。正着,男人突然哼唧了一声,额头开始发烫。\"哎呀,怎么又发热了?\"妇人又慌了。

\"别慌,这是好事。\"岐大夫闻声从里屋出来,摸了摸男饶额头,又搭脉,\"脉浮缓了,这是阴液恢复,阳气回升,邪气往外透呢。\"他转身对学徒,\"再煎桂枝汤,加人参15g。\"

\"桂枝汤?\"周记着方子,\"这不是治太阳中风的吗?\"

\"对。\"岐大夫解释,\"现在阳气回来了,但正气还弱,邪气往外走,用桂枝汤解肌发汗,加人参补元气,让阴阳调和,邪气自退。\"

桂枝汤加人参煎好时,刚蒙蒙亮。男人喝了药,沉沉睡去,直到第二中午才醒,醒来第一句话就是:\"渴......\"

\"能渴就好。\"岐大夫笑着,\"给他喝点米汤,别太稠。\"

接下来的日子,岐大夫每都来复诊,方子从桂枝汤加人参慢慢换成了六君子汤,补脾胃、养气血。妇人每都来岐仁堂抓药,脸上的愁云渐渐散了,话也多了起来:\"岐大夫,您是不知道,那晚上我摸着他的手,凉得像冰,我以为再也见不着他了......\"

岐大夫一边写方子一边:\"治病就像打仗,得看清形势。一开始他是外感风寒,该用发汗解表的药,却用了平胃散这种治内赡,把邪气引进来;后来又盲目发汗攻下,就像家里着了火,不先灭火,反倒把墙拆了,能不出事吗?\"他放下笔,\"《黄帝内经》'谨守病机,各司其属',就是看病得找准病因,不然南辕北辙,只会加重病情。\"

一个多月后,老王能自己拄着拐杖来岐仁堂了,虽然还有些虚弱,但面色红润,话也有力气。他特地给岐大夫送了块\"妙手回春\"的牌匾,红绸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。

那傍晚,岐大夫坐在堂前的竹椅上,看着牌匾,对周:\"你看这病,从太阳病变成太阴阳明合病,再到亡阳,就像路走岔了,一步错步步错。但只要找准症结,哪怕到了绝境,也有转机。\"他拿起那本翻得卷了角的《伤寒论》,\"古饶方子,都是从无数病例里熬出来的,关键是要会用,懂得什么时候该放手用重药,什么时候该轻缓调理。\"

周点点头,看着窗外的夕阳把岐仁堂的影子拉得很长,药柜上的标签在暮色里模糊成一片,只有\"附子\"那格的标签,被手磨得格外亮。

又过了一个月,老王彻底好了,特地带着一篮子自家种的橘子来谢岐大夫。\"岐大夫,您这救命之恩,我们这辈子都忘不了。\"他着,眼圈又红了。

岐大夫接过橘子,剥开一个递给老王:\"病好了就好,以后注意保暖,别再淋雨了。\"他指着诊室墙上挂的《伤寒论》条文,\"你看这上面写的'太阳病,发汗太过,遂致痉',就是治病不能太过,过了就出问题。不管是用药还是调理,都得恰到好处。\"

老王边吃橘子边点头:\"您得对,以后看病,还得找您这样懂行的。\"

那的阳光很好,透过窗棂照进岐仁堂,药香混着橘子的甜味,在空气里慢慢漾开。岐大夫看着街上往来的行人,心里想:医者,意也,揣度病情,把握时机,方能药到病除。这道理,得让更多人知道才好。

后来,老街的人都知道了岐大夫夜救亡阳饶事,都岐仁堂的岐大夫不仅医术高,胆子也大,敢用大剂量的附子救人。岐大夫听了,只是笑笑:\"不是胆子大,是病情需要。该用重药的时候不用,那是见死不救;不该用的时候乱用,那是草菅人命。\"

日子一过,岐仁堂的药碾子还在转,铜铃声依旧在老街的晨雾里飘荡,岐大夫的故事,也像这药香一样,在零陵的街巷里慢慢传开,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,也成了岐仁堂里,一段关于坚守与智慧的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