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泡沫小说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泡沫小说网 > 都市 > 重生2007:财运亨通 > 第999章 宁海集团业务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苏易听着李成东对宁海集团的分析,慢慢对宁海集团整体的情况有了一丝了解。

苏易的内心并不看好宁海集团,这种传统的大型代工企业,只是时代的产物。

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到物联网时代的时候,新的工业革命就要进入白热化时代。

现在工业自动化已经在很多大型的工厂应用,在未来物联网兴起,智能制造就会大大的降低制造成本。

宁海集团这种大型的代工工厂,依靠产业大规模和人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慢慢就会消失。

只是现在的工业自动化最多只能代替人工20%的能力,所以只有超级大型的工厂才会去引入工业自动化,毕竟自动化改造的成本不低。

这也是为什么上次浙省碰到的陈深,想引入工业自动化,无人看好的原因,前期投入费用太高,产生价值比太低。

不过苏易还是让华易投资与陈深谈了,计划投入一笔资金,让陈深先别建工厂,而且研究工业自动化的软件能力。

硬件有瓶颈,软件来解决,这是未来互联网十年,甚至二十年都在走的路。

就像新能源的电池有瓶颈,可以开发优秀的电池管控平台来管理电池,让汽车电池的应用达到最合理的状态,从而提升续航能力。

原本苏易准备投资陈深,研究工业自动化的能力,借陈家与王雪峰的仇怨,慢慢挖掉宁海集团的墙角。

但是现在苏易不想等了,王雪峰这只鸡,他必须要“杀”,否则还会有下一个王雪峰跳出来。

王家的根在宁海集团,只要搞定宁海集团,王家也就垮了。

听完李成东的介绍,苏易沉思了一会道:“东哥,宁海集团现在的市值是多少?”

“288亿港元,大约是260亿华夏币,这两年宁海集团的股价不错,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。”

苏易听着点零头,宁海集团现在属于最辉煌的时代,服装代工的垄断,还能有五六年的时间,之后不改革,就会开始走下坡路。

“窝草,王家的资产也就一百亿不到,王雪峰怎么这么嚣张。”孙明听着不由气愤的道。

要是没有盘古时代上市的那次薅羊毛,孙家和王家比还是有点距离的。

孙家在盘古时代上市的过程中,就赚了上百亿华夏币,孙明话的口气也自然就大起来了。

孙明全然不记得,以前他在海省的时候多嚣张了。

张辉在边上笑着打趣道:“孙明,你以前不也很嚣张么,连我们易哥都敢得罪。”

孙明听到张辉的旧事重提,不由尴尬的挠着头。

饶了一会,马上反应过来道:“我是嚣张,但是我看到易哥,我就认怂了啊,我这是识时务者为俊杰,我可不是王雪峰那蠢货。”

在孙明看来,王雪峰肯定是蠢货,手里一手的好牌,非要到处得罪人。

王雪峰是徐家的女婿,和林启荣是连襟,多好的机会和苏易搭上。

苏易笑着道:“哈哈,明和王雪峰不一样。”

“东哥,宁海集团的股东都有谁。”

李成东道:“浙省刘炳元有14%股份,浙省投资公司拥有12%股份,浙省王建安拥有12%股份,京都洪成文拥有5%股份,其他四个股东总共占有5%股份。”

苏易听着股东结构,真是感慨圈子太了,洪成文还是个股东。

不过想了一下,也是正常。

洪成文有很大一部分业务是做外贸的,宁海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服装代工。

国内每年出口的服饰类总额达上万亿,宁海集团的内部的业务营收很大一部分也是海外的订单。

“王建安和王家什么关系?”

苏易听到王建安,和王雪峰的父亲王建中名字差不多,而且都是浙省人,要没有关系也不会这么巧。

“王建安和王建中是堂兄弟,不过王建安并不参与宁海集团的业务,而是有个自己的公司。”

苏易听着李成东的话,不由的思考起来。

王建中和王建安两兄弟就占比44%的股份,再结合宁海集团在王建中手里一手做大,浙省投资公司肯定是支持王建中的。

至于刘炳元,苏易有点印象,寻宝网对方好像也拥有一点股份。

苏易知道对方是浙省的富豪,而且不是一般的富,拥有浙省很多企业的股份。

但是苏易总记得在哪个地方有人过这个名字。

苏易沉思了一会,想起来柳远浩在上次在江城的时候,汉江汽车发布会,柳远浩提了一嘴。

柳远浩本来邀请了浙省的刘炳元,但是刘炳元出差去漂亮国了。

苏易那时候对刘炳元没什么印象,但是柳远浩话里的意思,苏易能感觉到对方和刘炳元关系很不错。

“东哥,宁海集团的主要业务和客户有资料吗?”

李成东听到苏易的话,把手里的资料翻开两页道:

“宁海集团的去年的营收360亿华夏币,净利润是23亿华夏币,主要的收入来源于服装代工,占宁海集团的总营收是82%。”

“除了服装代工,宁海集团下属还有染色工厂、纺织工程、自主的服装品牌水色服饰。”

“服装代工的主要业务是国内占比40%左右,海外占比60%。”

苏易一听挺意外,没想到宁海集团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海外的业务。

不过苏易反思了一会,也觉得很正常。

现在漂亮国,乃至欧洲都是去除制造业的风向。

对于欧美的国家来,他们希望把最低赌制造产业迁移出本土,利用金融和品牌来收割全世界。

一件LV的包包在华夏代工,只要几百块钱,但是漂亮国的资本家拿回漂亮国,贴上LV的标签就可以卖上万,甚至十万以上。

欧美这时候的想法,制造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业务,靠人力的事情从来不是他们追求的。

这个想法在这个年代的确没有问题,但是欧美忽略了长远的影响力。

十年后,甚至十五年后,整个欧美的制造业都迁走了,一旦发生战争或者贸易战,本土就没有了自给自足的能力。

毕竟依靠金融和品牌这种资本运作赚高利润可以,但是解决不了民生问题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