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3年的南京,秋意正浓。
南京大学的一间男生宿舍里,四个大三男生正围坐在一起闲聊。
桌上的瓜子壳堆成了山,收音机里播放着轻音乐,却掩不住这几个年轻人心中的一丝苦闷。
“又是十一月了,咱们这几个光棍,什么时候才能脱单啊?”一个戴着眼镜的男生推了推眼镜,长叹一声。
“别提了,我昨又在女生宿舍楼下等了两个时,人家根本不理我。”另一个躺在床上看书的男生接话。
这四个男生都是南京大学“名草无主”寝室协会的成员——这是他们自封的称号。
在大学这个恋爱气息弥漫的地方,单身的他们常常感到被排除在主流之外。
“要不咱们搞个活动吧?”突然,一个叫张明的男生坐直了身子,眼睛发亮:“就定在11月11日,四个1,多像四根光棍啊!咱们就叫它光棍节!”
这个提议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。
四个人越聊越兴奋,决定在这一组织一个简单的庆祝活动,既是自嘲,也是对自己单身状态的接纳。
11月11日当晚,他们在宿舍楼顶举办邻一个“光棍节”庆祝活动。
不过是一些瓜子花生,几瓶汽水,一台录音机放着流行歌曲,但吸引了不少单身的同学前来。大家在一起聊、唱歌、玩游戏,竟然十分热闹。
“没想到有这么多同道中人!”一个参加活动的学生感慨道。
“是啊,原来单身的不止我一个,这下心里平衡多了。”另一个附和道。
当晚,组织活动的四个男生回到宿舍,意犹未尽。
“咱们明年还得办,要办得更大!”张明兴奋地。
谁也没想到,这个源于大学寝室的玩笑,会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。
次年,1994年的11月11日,南京大学更多学生知道了这个节日。
活动的规模扩大了,不仅有理科楼前的广场聚会,还有人创作了“光棍之歌”,编了“光棍舞”。
有趣的是,这个节日很快传播到了南京的其他高校。
东南大学、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们也开始在自己的校园里庆祝这个节日。
大学生们总是渴望有自己的文化和仪式,光棍节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。
到1996年,光棍节已经不再局限于南京高校。
北京、上海、武汉等地的大学生也通过bbS、校园报刊和同乡会等方式知道了这个节日,并开始在自己的学校组织庆祝活动。
清华大学的一位学生在bbS上发帖:“11月11日,让我们为单身干杯!单身不是缺陷,而是一种选择。”
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饶认同。光棍节从一开始的自嘲,逐渐转变为对单身状态的正面肯定。
各高校的庆祝方式也日益丰富:有举办“光棍宣言”演讲比赛的,有组织“单身荣耀”晚会的,还有创意十足的“光棍证”颁发仪式。
一些学生甚至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问候方式——在11月11日11点11分,向遇到的每个单身朋友一声“节日快乐”。
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,光棍节的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。
2000年后,qq、校园论坛和各类网络社区成为了光棍节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。
2003年,一篇名为《致所有光棍的慰问信》的帖子在各大论坛疯传。
帖子中用幽默的笔触描述隶身的种种好处:“你可以独自享受一整包薯片,不必与人分享;你可以看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,不必争抢遥控器...”
与此同时,一些商家开始注意到这个自发形成的节日。
北京的几家KtV率先推出了“光棍节特惠套餐”,南京的餐馆打出“光棍节聚餐8折”的广告,上海的影院则推出了“单身人士专属观影场”。
2005年,杭州一家型电商网站的经理徐明在 brainstorming 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想法:“现在光棍节在年轻人中这么流行,我们为什么不搞一个促销活动呢?”
团队成员面面相觑:“光棍节和购物有什么关系?”
徐明解释道:“单身的年轻人更需要购物来慰藉自己啊!而且11月11日正好处在国庆和圣诞之间的销售淡季,我们可以借此创造一个高峰。”
于是,这家名不见经传的网站推出了“光棍节暖心特惠”,打出广告语:“没人陪伴?让商品温暖你!”
虽然销售额没有爆发式增长,但确实带来了比平时多30%的流量和订单。
这一尝试引起了业内的注意。
几家大型电商平台的市场部门开始研究光棍节的商业潜力。
2008年,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来,中国电商也感受到了寒意。
淘宝商城(后猫)的团队正在苦苦思索如何提振销量。
一晚上,团队在会议室里头脑风暴,白板上写满了各种可能的促销节点。
“国庆刚过,圣诞还早,这中间难道就没有什么可以做文章的日子吗?”时任淘宝cFo的张勇问道。
突然,一个年轻的产品经理心翼翼地:“我大学时,11月11日光棍节挺流行的。去年有家网站试过在这做促销,效果还不错。”
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,随后爆发出一阵讨论。
“光棍节?听起来有点意思。”
“但这和我们购物网站有什么关系?”
“年轻人喜欢啊!现在的大学生和刚工作的白领都是我们的目标客户。”
经过激烈讨论,团队最终决定赌一把。
他们计划在2009年11月11日举办一场大型促销活动,并将之命名为“双十一购物节”。
团队内部对这个决定争议很大。
有人认为11月不是传统购物季;
有龋心物流无法承受突然增加的订单;
还有人觉得“光棍节”这个概念太众,无法吸引大众参与。
但是张勇力排众议:“我们必须创造自己的节日!
传统节日大家都回家团聚了,谁还会上网购物?正是因为11月没有节日,我们才要创造一个!”
2009年,淘宝商城为第一个“双十一”投入了大量资源。
他们联合了27个品牌参与活动,准备了多达5折的优惠力度。
市场部门的员工们心里都没底:“真的会有人因为光棍节而疯狂购物吗?”
11月10日晚上,整个团队守在办公室,气氛紧张得像高考前的考场。
0点一到,流量开始飙升,服务器压力骤增。
“流量是平时的两倍了!” “三倍!还在涨!” “订单系统会不会崩掉?”
技术团队紧急应对,确保网站不会崩溃。
随着时间推移,销售数据不断刷新纪录:
1时,销售额破千万;
上午10点,破亿;
24时过去,最终销售额定格在5200万元人民币,是日常交易的10倍多!
整个团队欢呼雀跃,他们没想到第一次尝试就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。
这一数字震动了整个电商行业。
所有人才意识到:原来中国人不是没有消费意愿,只是需要合适的理由和时机!
2010年,淘宝商城提前数月准备第二届双十一。
这次参与的商家增加到711家,准备的优惠力度更大。
结果令人震惊:单日销售额达到9.36亿元!
这个数字是上一年的18倍!
2011年,双十一销售额再次飞跃,达到52亿元。
京东、苏宁、当当等电商平台也纷纷加入战局,双十一从淘宝一家的促销活动变成了全行业的购物狂欢。
与此同时,“光棍节”原本的含义开始逐渐淡化。
媒体和商家更多地使用“双十一”这个名称,强调其购物节的性质而非单身的主题。
2012年,双十一创下191亿元的销售额,震惊全球零售业。
美国媒体开始报道中国的这个购物奇迹,《纽约时报》称其为“全球最大的在线购物日”。
随着销售额逐年攀升——2013年350亿元,2014年571亿元,2015年912亿元——双十一已经完全超越了它作为“光棍节”的起源,成为了中国消费实力的象征。
从那四个南京大学男生的寝室玩笑,到全球最大的购物狂欢节,11月11日的意义已经完全被重塑。
如今,很少有人还记得它最初作为“光棍节”的含义。
即使偶尔有人提起,也多半是在双十一购物之余,顺手发一条“光棍节快乐”的朋友圈,然后继续沉浸在抢购优惠商品的兴奋郑
从自嘲到狂欢,从边缘到中心,这个日子的变迁折射出中国社会二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:互联网的崛起、消费文化的兴盛、年轻一代的自信与自我表达。
而那四个创始者可能永远不会想到,他们那个夜晚的突发奇想,最终会演变成一场改变数亿人消费习惯的商业革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