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泡沫小说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泡沫小说网 > 历史 > 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 > 第413章 狼烟骤起(一)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413章 狼烟骤起(一)

俞大猷的风波,并未因其领军星夜驰援江西而彻底平息。

京城这潭深水,看似涟漪散去,实则暗流涌动更甚。

首辅严嵩,这位深谙权术的老狐狸,比任何人都清楚“善后”的重要性。

他深知,俞大猷虽脱险,但其获释的“功劳”归属,却直接影响着远在东南的胡宗宪心中那杆秤的倾斜。

胡宗宪不仅是严党在东南的擎柱,更是维系严家权势于东南财赋、兵权命脉的关键人物。

俞大猷作为胡宗宪的心腹爱将,某种程度上能左右胡宗宪的忠诚度。

于是,一场无形的舆论战悄然在京城展开。

很快,市井坊间、茶楼酒肆,乃至官员私下聚会的雅间里,开始流传一个“感人至深”的故事:首辅严阁老,虽缠绵病榻,闻听俞将军蒙冤,竟不顾病体沉重,强撑病躯,直闯西苑精舍,在御前涕泪俱下,力陈俞将军之冤屈与功绩,甚至不惜以老迈之躯跪地泣血恳求,最终才打动了圣心,使得陛下收回成命,俞将军得以戴罪立功。

故事细节丰富,绘声绘色,尤其强调严阁老如何“拼了老命”、“不顾一潜地保下了俞大猷。

更影知情人士”信誓旦旦地佐证,称亲眼目睹严阁老被搀扶出精舍时,脸色灰败,几近虚脱,足见其“赤胆忠心”与“爱才如命”。

这套辞,经由严党门生故吏、依附官员之口不断传播、润色,其可信度在特定圈层内迅速攀升。

与此同时,兵部衙门内,另一种声音也在悄然流出。

靖海伯陈恪在圣前据理力争,剖析利害,力证俞大猷非但无罪反而有功,并最终提出“戴罪立功、领军入赣”的务实之策,才是真正化解僵局、保全良将的关键。

这份法,虽不如严党故事那般煽情,却更符合逻辑与部分朝臣对陈恪行事风格的认知,尤其是在兵部内部和陈恪亲近的官员圈子里,此论调颇有市场。

一时间,京城舆论场形成了奇特的“双峰并峙”。

一派感念严阁老“舍命相救”的恩德,一派推崇靖海伯“深明大义”、“智勇双全”的担当。

双方各执一词,谁也服不了谁,争论往往无疾而终,却将俞大猷事件的余波持续扩散。

在信息传递缓慢、官方渠道高度垄断的古代社会,京城作为帝国心脏,其舆论风向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。

这里的流言蜚语、官员动向、政策风声,会通过塘报系统、官员家书、往来商旅、驿站传递等多种渠道,以惊饶速度向四方扩散。

封疆大吏、地方官员乃至士绅阶层,无不时刻关注着京城的“风声”。

一则精心炮制的“佳话”,不仅能塑造个人形象、巩固政治同盟,更能深远地影响地方实力派对中央权力格局的判断和站队。

严嵩深谙蠢,他不在意京城内部的争论结果,他在意的是这则“拼死救俞”的故事,能否完整、及时地传到胡宗宪耳郑

他要让胡宗宪知道,为了保全他麾下的大将,他这位恩师在京城是如何“殚精竭虑”、“不顾生死”地周旋。

这份“恩情”,是维系胡宗宪忠诚的无形枷锁,其价值远超俞大猷本人。

严嵩的算计精准而深远。

果然,不久后便有密报传来,胡宗宪在东南闻听此事后,沉默良久,最终对着京城方向深深一揖,并亲笔修书一封,遣心腹快马加鞭送入严府,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恩师“再造之恩”的感激涕零与“粉身碎骨难报万一”的效忠誓言。

严嵩看着这封言辞恳切的信,枯瘦的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、疲惫的笑意。东南的棋,暂时稳住了。

————

时间在看似平静中悄然流逝。

戚继光在陈恪的不断挽留下,在京城盘桓了两日。

他与陈恪秉烛夜谈,从东南倭情到练兵心得,从朝堂纷争到未来抱负,无所不及。

临行前,戚继光郑重地将自己数卷亲笔绘制的阵法图、练兵心得手札赠予陈恪。

这些并非泛泛之谈,而是戚继光能在东南屡建奇功的核心机密,凝聚着戚继光对倭寇战法的深刻理解。

“子恒,此乃戚某多年微末心得,或于子恒练兵强军有所裨益。东南局势未靖,戚某不敢久留,就此拜别!”

戚继光抱拳,眼中满是诚挚与托付。

陈恪郑重接过,深知这些凝结着实战经验的册子价值连城:“元敬兄厚赠,恪感激不尽!东南海疆,赖兄与俞兄砥柱中流,万望珍重!他日扫清倭氛,再与兄痛饮!”

两人在靖海伯府门前拱手作别,戚继光翻身上马,带着陈恪的期许与对东南局势的隐忧,绝尘而去,身影很快消失在官道烟尘郑

送走戚继光后,陈恪的生活似乎重归平静。

他按部就班地往来于火药局、兵部衙门和裕王府之间。

火药局的改制已步入正轨,高效的生产流程和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已然建立,工匠们士气高昂。

陈恪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更大规模扩产的可行性研究,同时秘密筹备着新式火器的研发,和火器制造并入火药局的一体式计划。

兵部的事务则繁杂依旧。

各地卫所糜烂的奏报、军饷拖欠的告急文书、将领升迁调动的争议,如同雪片般堆满案头。

陈恪以其特有的高效和务实作风处理着,该驳回的驳回,该协调的协调,该压下的压下。

而北面鞑靼及蒙古各部蠢蠢欲动的消息,几乎年年都有,今年似乎也并无特别。

对于这些消息,兵部上下,乃至内阁,并未给予过多重视。

毕竟,在明朝与蒙古长达两百年的对峙中,这种“蠢蠢欲动”几乎是每年的必备节目。

但是陈恪尤其重视来自北疆的军报。

因为陈恪非常了解其背后的深层逻辑。

游牧经济极其脆弱,一场“白灾”——指特大雪灾,就足以让大批牲畜死亡,使整个部落陷入生存危机。

为了生存,南下劫掠富庶的农耕地区,便成为其最直接的选择。

此外,原本的历史上明朝断绝“马时边境贸易,断绝了蒙古贵族获取奢侈品和生活必需品的稳定渠道,也加剧了其通过武力掠夺的冲动。

这种基于生存压力的周期性寇边,如同草原上的季风,年复一年,似乎成了大明北疆无法摆脱的宿命。

如果细挖更深层的原因,则可能是蒙古部落内部权力更迭时,新上台的首领往往需要通过对外战争来树立威望,巩固统治。

俺答汗作为此时蒙古最具实力的首领,其野心和行动力都不容觑。

历史上嘉靖二十九年的“庚戌之变”,俺答汗大军兵临北京城下的耻辱,在这个时空虽因他的预警和常远山的协助得以避免重演,但蒙古的威胁从未真正解除。

俺答汗雄踞河套,实力雄厚,其野心绝非打闹的劫掠所能满足。

这些看似“常态”的异动,在他眼中,更像是风暴来临前的涟漪。

因此,陈恪要求北线边镇和兵部职方司提高警惕,加强侦测,不可因循懈怠。

————

裕王朱载坖经历了景王薨逝的风波后,地位愈发稳固,心态也平和了许多。

陈恪在裕王府的讲读,则注重引导裕王关注实务。

他结合东南抗倭、北边防务、乃至最近的江西倭患与俞大猷事件,深入浅出地剖析国策得失、吏治弊端、用人之道,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这位未来储君的政治视野和施政理念。

裕王也常就一些敏感政事私下征询其意见,因景王已逝,陈恪的顾忌也少了许多,经常是知无不言的态度。

至于嘉靖帝最看重的青词撰写,陈恪如今已能从容“甩锅”。

新科状元、他的狂热“门生”陈谨,在青词一道上展现了惊饶赋和热情。

陈恪只需在闲暇时,将自己结合后世知识“包装”好的“道感悟”、“祥瑞征兆”等核心思路稍加点拨,陈谨便能引经据典,铺陈辞藻,炮制出辞藻华丽、玄之又玄、深得嘉靖帝欢心的“上佳”青词。

这大大解放了陈恪的精力,让他能将更多心神投入到真正关乎国阅实务之郑

日子,就在这看似风平浪静、实则暗藏机锋的节奏中一滑过。

京城的舆论场关于“谁救了俞大猷”的争论渐渐淡去,被新的谈资取代。

严嵩在府职静养”,徐阶主持内阁日常,赵贞吉忙于赈灾后续和户部钱粮调度,高拱在兵部与陈恪配合日渐默契,张居正则如潜龙在渊,默默观察,积蓄力量。

直到一份标注着“十万火急”、来自宣大总督的八百里加急塘报,如同惊雷般打破了这短暂的平静,重重砸在了兵部尚书高拱和右侍郎陈恪的案头——俺答汗亲率数万铁骑,突破边墙,兵锋直指宣府大同!

其来势之汹,规模之大,远超往年例行袭扰。

北疆,狼烟骤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