育婴室的晨光里,新生儿的睫毛突然颤动。我盯着保温箱玻璃上的水汽,发现水珠凝成的纹路与超新星的光谱图完全一致,最亮的那条谱线,恰好落在新生儿左鬓角的淡红印记上。护士递来的体温记录表,数字排列竟与文台望远镜的焦距参数对应,当我触摸纸面,指尖传来的震颤频率,与老槐树根系的脉动形成奇妙的和声。
废弃文台的金属箱在正午泛出微光。我再次打开箱子,发现老式相机的胶卷自动吐出,显影后的照片里,新增邻五个身影——2025年的观测者站在镜头前,左鬓角的疤痕已完全褪去,取而代之的是与新生儿相同的淡红印记。照片背面的日期被修改为“2025年11月17日”,墨迹未干的边缘,洇出与蓝色晶体相同的螺旋纹,将五个不同时期的日期串成闭环。
祖父实验室的显微镜在子夜自动聚焦。载物台上的晶体切片突然显影,呈现出新生儿大脑的神经元分布图,其中最活跃的区域,形状与猎户座β星的星云中的亮核完全吻合。显微镜旁的培养皿里,蓝色晶体突然开始分裂,每半时增加一倍数量,与育婴室的喂奶时间严格同步。当我把切片换成新生儿的胎发,在镜头下看到的毛鳞片,竟与1943年星图上的星点排列一致。
老槐树的树洞在满月夜渗出蓝色汁液。我用试管收集汁液,发现其折射率与超新星的红移值完全相同,滴在ph试纸上的颜色变化,对应着文台记录的星光强度波动。树洞深处的空白记录本自动翻开到第三页,标题“超新星预观测日志”下方,已用汁液写下第一行字:“观测者的心跳,是宇宙的胎动计。”树影在月光下被拉得很长,与望远镜的镜筒在地面投下的阴影重合。
育婴室的监控在凌晨三点十七分再次异常。画面中的新生儿突然举起手,手指的抓握轨迹画出与超新星爆发预测图相同的弧线,掌心的纹路在红外线下泛出银光,组成与我实验室密码相同的图案。录像的时间轴突然卡顿,卡在“03:17:39”——这个时刻的秒数,恰好是1943年观测员记录的第一颗变星的亮度值。当我放大画面,发现新生儿瞳孔里的星图,正随呼吸缓慢旋转。
文台的射电望远镜在黎明时捕捉到异常信号。频谱图上的波形与新生儿的脑电波完全同步,其中最强的频率成分73.9mhz,与祖父时代的设备频率呼应。信号解码后是串重复的数字:“1017”,既是观测周期的起始日,也是新生儿的预计出院日。望远镜的馈源舱里,突然落下片蓝色花瓣,叶脉的分叉数与五次观测周期的次数对应,花瓣上的露珠里,映出五个重叠的观测者身影。
祖父的旧怀表在实验室抽屉里重新走动。表盖内侧的新刻字显示:“当怀表的齿轮数等于超新星的光度等级,就是观测开始的时刻。”我拆开怀表,发现新增的齿轮纹路与新生儿的指纹吻合,齿轮转动的声音频率,与射电望远镜捕捉到的信号形成和声。当我合上表盖,实验室的时钟突然加速,指针从2024年直接跳到2025年11月17日,表盘的玻璃上,凝结出与超新星相同的光斑。
育婴室的玻璃窗在正午泛起蓝光。阳光透过玻璃照在新生儿脸上,形成的光斑随呼吸收缩又扩张,像颗微型的恒星在脉动。光斑的亮度变化曲线,与文台记录的超新星预变数据完全一致,其中三次明显的峰值,分别对应1943年观测员失踪日、祖父退休日、十年前对撞机爆炸日。当护士拉开窗帘,光斑突然组成完整的星图,最亮的那颗星下,用蓝光写着“传潮二字。
老槐树的汁液在黄昏时停止渗出。最后一滴汁液落在记录本上,晕开的形状与超新星的爆发模拟图重合,第三页自动填满了预观测数据,落款处的签名是五个重叠的名字,笔画交汇处的银光里,浮现出未来的观测场景:2025年的我站在望远镜前,身边的新生儿已长成少年,左鬓角的印记与当年的淡红印记完全相同。
当暮色笼罩城市,所有异常再次归于平静。育婴室的新生儿安然入睡,实验室的时钟恢复正常,只有老槐树的汁液在试管里仍泛着微光。我合上记录本,发现封面的螺旋图案已变成五个嵌套的环,最中心的点,温度与掌心的晶体完全一致。远处传来文台的观测钟声响了五下,每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