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泡沫小说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泡沫小说网 > 都市 > 1980红顶商人 > 第516章 非常好用的“挡箭牌”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516章 非常好用的“挡箭牌”

赶忙连连摆手,脸上带着歉意解释道:“顾老板,你别生气,我真不是那个意思!

我只是……只是下意识觉得,种地养牲口这些事,老百姓自己私下买卖交易就行了,规模做不大,而且见效慢,确实很难为区里增加多少看得见的财政收入啊……”

顾方远没好气地白了对方一眼,语气依旧带着批评:“行了,老肖,怠慢了就是怠慢了,没必要再给自己找借口开脱。

正因为你们从心底里就怠慢了农业,所以从头到尾,根本就没真正花心思去对现代农业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!”

他身体前倾,目光锐利:“谁跟你的农业就一定不赚钱?如果不赚钱,我会让我大姐顾兰放下其他事情,专门去独立经营规模化种植和深加工这个产业?

如果不赚钱,江北区的赵佑赵老板,会傻到把全部家当都押宝在养殖业上,还越做越大?”

他端起桌上的茶杯,喝了一口润了润有些发干的嗓子,继续用事实敲打对方。

“至于你没有财政收入?更是荒谬至极!你知道江北区的赵老板,光是去年一年,他的养殖场和相关加工业务,给当地政府交了多少税吗?”

他伸出一根手指,“足足一百多万!我请问你肖区长,放眼我们整个支江区,除了我龙港镇的工厂,还有哪一家企业,一年能实实在在地给区财政上交超过一百万的税款?”

这件事其实并不难查证。

相关的数据和表彰,甚至可能就在区政府的某些文件里。

但凡肖文斌平时能多放下一点身段,多关注一下辖区内的各种经济形态,也不至于对此一无所知。

到底,这还是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、对传统农业的偏见。

当然,在整个社会都以“农转非”、“进城当工人”为荣的大环境下,有这种想法也很普遍。

只不过,这种思维出现在肖文斌这样级别的干部身上,并且如此直接地影响到他的施政思路,这让顾方远感到有些失望。

肖文斌听着这番掷地有声的话,脸上先是充满了震惊,随即又被浓浓的惭愧所取代。

关于顾方远所的数据真实性,他一点都没有怀疑。

因为正如对方所,这只需要一个电话就能核实。

正因为是这种轻而易举就能获取的信息,自己竟然连一个询问的电话都没打过,完全忽视了辖区内可能存在的经济增长点,这简直就是严重的失职!

“抱歉!顾老板,是我的问题!”肖文斌是那种拿得起放得下的人,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第一时间就诚恳道歉。

“最近这一年多事情太顺了,尤其是龙港镇在你带动下的飞速发展,让我遇到发展难题时,第一时间就想着找你帮忙解决,不知不觉眼光也变得浮躁起来,只盯着那些看似光鲜的大工业项目。”

他深吸一口气,做出了决定:“从明开始,我会亲自带队,对辖区内所有乡镇的产业,包括农业、副业、手工业,都做一次彻底的深度调研!

等调研报告出来,形成新的区域发展规划初稿后,一定再请你过来帮忙把把关,指正一下!”

“行了!咱们俩之间就别弄这些虚头巴脑的了。”顾方远的语气缓和了下来。

他深吸了一口烟,然后缓缓吐出,烟雾中他的表情变得语重心长。

“老肖,你现在是区长,算是一方的父母官了。随着你的职位越来越高,肩上担子越来越重,你必须要有意识地减少对我的依赖性。

在政务管理和发展规划上,你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独立的、清晰的施政思路和方案。

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让上面的领导看到你个饶能力和亮点,而不是永远活在我这个‘商人’的影子下面。”

肖文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。

这番话他听得似懂非懂,但核心意思他明白了——他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和政绩。

关于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施政方案....

他意识到,这确实需要静下心来,好好琢磨一番了。

肖文斌刚准备出声感谢顾方远的提点。

可话到嘴边,当目光再次落到对面那张年轻得过分、甚至还带着几分学生气的稚嫩脸庞时....

他的嘴角就忍不住又抽搐了一下。

心里那种荒诞感再次涌了上来。

这个细微的表情变化,自然逃不过顾方远敏锐的眼睛。

他当即眉头一挑,带着几分不满发问道:“哎,老肖,你这又是什么表情?难道觉得我刚才的不对?”

此话一出,肖文斌的眼皮都跟着跳了跳。

他脸上露出一抹极其复杂、颇有些无奈的笑容,摆了摆手叹道:

“顾老板,真的……要不是我认识你这么久,亲眼看着你一步步起来,真要怀疑你这副年轻的皮囊下面,是不是藏着一个六十岁老狐狸的灵魂!”

他上下打量着顾方远,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:“你你做生意厉害,这我认了,赋异禀,没办法。

可你怎么连官场上的这些门道、这些弯弯绕绕的人情世故和施政逻辑,都能看得这么透,处理得这么游刃有余?

你做商人真是太可惜了!你要是走仕途,我敢跟你打赌,不出八年,你的成就绝对能远远超过我!”

顾方远被他这番话的愣了一下。

随即有些尴尬地摸了摸自己的鼻子,眼神微微闪烁了一下,迅速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:

“咳……可能……可能是因为我从在秦家长大吧。”他语气变得略显含糊,“那种家庭环境,你也知道的,看见过、听见过类似的事情和讨论比较多。

所以算是耳濡目染,潜移默化,现在自己做起来,就显得比较……游刃有余吧。”

他虽然内心恨透了秦家,但不得不承认,在某些时候,秦家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用的“挡箭牌”。

能为他诸多不符合年龄的老练和见识提供一个看似合理的出处。

果然!